小野日和

「我們不是不愛彼此,而是愛得太久,太習慣,把愛變成了沉默。」——《宛如阿修羅》Asura no Gotoku,2003

有些劇,不是在你快樂的時候陪你哈哈大笑的,也不是在你戀愛的時候教你甜蜜地說情話的。它是那種你深夜一個人窩在沙發角落,喝著微溫的紅酒,眼眶紅紅的,手卻不願放開遙控器的劇。
《宛如阿修羅》,就是這樣一部日劇。

你問我它好看嗎?我也說不上來。它不狗血、不浮誇,甚至一開始還會讓你覺得有點平淡。但不知不覺,它就像一面鏡子,一面照出你家庭關係的鏡子,也像一把刀,切開那些你一直不敢正視的傷口。
對我來說,它不只是一部戲,而是一次心靈的洗牌,一場關於成長、關於婚姻、關於「女人」這件事的成年式告白。


我們都在演戲,只是劇本太久沒改

看《宛如阿修羅》的時候,我突然想到一件我一直刻意遺忘的事。
那年,我媽在飯桌上跟我說她想離婚,我爸就默默地夾了一塊魚給我,笑著說:「你媽又在開玩笑了。」
我們家很少吵架,但也很少真正溝通。就像劇裡的四姊妹,各自有各自的秘密、矛盾、疏離,但表面上還是那副「一家人最重要是和氣」的樣子。

我曾經以為,我爸媽感情還不錯,因為他們從不打架。但《宛如阿修羅》讓我明白,有時候沉默比爭吵更讓人窒息。
很多年後,我才知道,我媽根本沒在開玩笑。只是我們都太害怕改變,寧願繼續演這齣早已沒人願意看的戲。


親情,不是拿來競爭的

我跟我妹妹差五歲,小時候總是我帶她、我哄她睡、我幫她遮風擋雨。但長大以後,我們變得越來越陌生。她結婚那年,我站在台上講祝福的話,心裡卻酸得一塌糊塗。
不是我不祝福她,而是我從來沒想過,我們會有那麼一天,不再住在同個屋簷下、吃同一鍋湯、講同樣的廢話。

《宛如阿修羅》的四姊妹,看似親密,其實各懷鬼胎,有妒忌、有比較、有怨懟。但偏偏就是這種關係,才真實得讓人痛。
我最喜歡裡面一句台詞:「我們不是不相愛,只是不知道怎麼不計較。」
有多少姐妹情深,其實藏著未說出口的競爭?
有多少我們以為的「理所當然」,其實早已讓對方受傷?


沒有人結婚是為了吵架的,但很多人吵著吵著就老了

我一直以為,婚姻最大的敵人是出軌。
直到我看了《宛如阿修羅》,我才發現,最大的敵人是麻木。

四姊妹的母親發現丈夫外遇,震驚之餘卻也沒有撕心裂肺地痛罵,而是說:「我不是生氣你背叛我,我生氣你這麼多年都沒跟我說你想要別的生活。」
聽到這句話,我哭了。

因為我想起我自己。那段曾經堅信不移的感情,最後不是死在第三者身上,而是死在我開始不再想說話、他也不再問我在想什麼的每一個日子。

婚姻有時候就像牙齒,一開始是小小的蛀洞,沒處理,久了就只能拔掉。
而我們在那之前,都還說:「沒事啦,忍一下就好。」


變老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我們忘了自己想要什麼

在《宛如阿修羅》裡,最讓我心痛的一幕,不是女兒們的紛爭,而是母親在鏡子前練習微笑的畫面。
她不再年輕、不再被需要、不再是誰的重心,她開始努力學習「一個人生活」。

那一刻,我想到了我媽。退休後的她也曾在客廳裡練習用LINE貼圖聊天,說:「不學就被時代淘汰了。」她笑著說,我卻哭了。

我們總以為爸媽是全能的,但其實他們也會害怕未來,只是我們太忙、太自私,忘了去看見他們不安的眼神。


說實話,比堅強更重要

《宛如阿修羅》是一場關於坦白的練習。坦白你愛過,也受過傷;坦白你不想再裝沒事;坦白你其實很累了。

我曾經是一個很會隱藏情緒的人,笑得最燦爛的時候,心裡其實最孤單。那時候我以為「堅強」是一種美德,後來才發現,「誠實」才是真正的自由。

劇裡的每個角色都不完美,但他們最終都學會面對自己的軟弱。我想,這也是我為什麼這麼愛這部劇的原因。

它沒有教我怎麼變得更厲害,它只是提醒我,做自己就好,脆弱也沒關係。


我剛剛失戀

看《宛如阿修羅》時我剛剛失戀。那是一段很安靜的結束,沒有爭吵、沒有眼淚,就像是一道被風吹熄的蠟燭火光。
我朋友說我太冷靜,我說我早就看穿了結局。

後來我才知道,原來不是我看穿了,是我太害怕去愛。
我爸媽那種相敬如冰的婚姻,讓我一直誤以為愛情就是妥協、就是忍耐。
所以我選了一個「不會讓我受傷」的人,也一點也不快樂。

《宛如阿修羅》像是狠狠甩了我一巴掌。它逼我去面對那些我不願承認的恐懼。
我朋友跟我說過一句話:「你怕被背叛,所以從來沒真正信任過誰。」
當時我以為她說得太重,但現在我想,她只是說了實話。


如果你也在一個沉默的家庭長大

那你一定懂,有時候一句「我沒事」的背後,其實藏著千言萬語。
你一定也懂,面對父母的沉默、冷漠,甚至失望,有時我們選擇不吭聲,不是因為我們不痛,而是因為我們早就麻痺了。

《宛如阿修羅》沒有解答,它也沒有告訴你怎麼修復關係。但它讓我明白:
沉默不是唯一的選項。
有時候,你願意說出第一句真話,就能讓一段關係有機會重生。


我們都不完美,但我們可以選擇不再假裝

這劇名取得真好——「宛如阿修羅」。四姊妹的嘴巴很毒,脾氣很衝,但其實心裡都柔軟得要命。就像我們每個人一樣,在生活裡當著社會的乖孩子、職場的好員工、家庭的孝順女兒,卻總在深夜裡,卸下那些偽裝的自己。

我很慶幸,在我快要遺忘自己的時候,有這樣一部戲提醒我,原來「誠實」這件事,比什麼都珍貴。

人生沒有標準答案,每段關係都值得被理解。
我們可以哭、可以錯、可以迷路,最重要的是,不要假裝自己沒受傷。


如果你問我,看完這部戲會改變人生嗎?
我不敢保證。但我敢說,它會讓你願意,開始重新認識那個最真實的自己。

這樣就夠了。真的,就夠了。


日文自學的心路歷程
我學日文的動機,說來有些有趣。那時候,我其實並沒有特別的需求,也不打算去日本留學。我的最初動機,單純來自於對日本文化的喜愛。從小到大,我對動漫、電影、音樂等日本流行文化充滿了興趣。每當聽到那些熟悉的日文歌曲,看到動漫角色在螢幕上激動地大喊時,我總會有一種想要理解這些語言的衝動。
一開始,我只是隨便學了幾個日文單詞,像是「こんにちは(你好)」、「ありがとう(謝謝)」這些常見的詞彙,當時覺得這樣就已經很酷了。可是,隨著時間的推移,我發現這樣的學習方式有些過於表面,無法滿足我對深入理解日本文化的渴望。這時,我決定要真正學會日文,並且能夠聽懂那些原汁原味的日本動漫和電影,而不只是依賴字幕。
一起來學習吧!有些日劇,讓人一看就上癮
有些日劇,則是會悄悄地潛進你心裡,等你某天失眠或心碎時才赫然發現:「原來它早就住在我心裡了啊。」
我看日劇的時間並不算長,比起從小耳濡目染的美劇、台劇、韓劇,日劇反而是在我人生某個階段才開始出現的救贖。
我記得那年剛剛失戀,心情像洗衣機裡的襪子,被攪得亂七八糟。朋友推薦我一部叫做《昨日的美食》的日劇。我一開始興趣缺缺,想說失戀的人不就是要看那種揪心哭爆的愛情劇才符合情緒嗎?結果第一集我看到主角在廚房裡煮飯,還在意醬油該加幾滴、豆腐要多吸一點味道時,我就不知不覺地被吸進去了。
這部劇不像其他愛情劇那樣大起大落,也沒什麼狗血劇情,有的只是兩個人平淡又溫柔的生活。日常就是主角做菜、吃飯、聊天、偶爾吵架、然後又和好。我當時一邊看一邊哭,覺得:「原來幸福不是浪漫的約會,不是華麗的表白,而是有人願意每天煮飯給你吃,願意問你今天上班怎麼樣。」那個瞬間,我突然對「陪伴」這件事有了全新的理解。
我有一個朋友,是日劇重度愛好者,她說她從國中開始就靠著《野豬大改造》《一公升的眼淚》《女王的教室》這幾部日劇長大,這些劇不只是娛樂,更像一種精神糧食。在她最迷惘、最被同儕排擠的時候,《野豬大改造》的堀北真希陪她度過無數個夜晚。
看整篇文章我特別喜歡那種慢慢來、不吵不鬧的日劇。
你可以放著它播,去洗個衣服、煮個麵、滑個手機,甚至不小心睡著了也不會覺得錯過了什麼。不是因為劇情無聊,而是它們節奏溫柔,不急著帶你去哪,只是默默陪著你,像深夜的貓一樣靜靜待在你旁邊。
這類劇我統稱為「療癒日劇」,不是非得爆哭或大笑才能有感覺,有時候一碗湯、一個眼神、一段沈默,反而讓人更有餘韻。以下這些,就是我心裡頭珍藏的那幾部療癒作品,分享給也喜歡靜靜看劇的你。
看整篇文章有些日劇,讓人一看就上癮
有些日劇,則是會悄悄地潛進你心裡,等你某天失眠或心碎時才赫然發現:「原來它早就住在我心裡了啊。」
我看日劇的時間並不算長,比起從小耳濡目染的美劇、台劇、韓劇,日劇反而是在我人生某個階段才開始出現的救贖。
我記得那年剛剛失戀,心情像洗衣機裡的襪子,被攪得亂七八糟。朋友推薦我一部叫做《昨日的美食》的日劇。我一開始興趣缺缺,想說失戀的人不就是要看那種揪心哭爆的愛情劇才符合情緒嗎?結果第一集我看到主角在廚房裡煮飯,還在意醬油該加幾滴、豆腐要多吸一點味道時,我就不知不覺地被吸進去了。
這部劇不像其他愛情劇那樣大起大落,也沒什麼狗血劇情,有的只是兩個人平淡又溫柔的生活。日常就是主角做菜、吃飯、聊天、偶爾吵架、然後又和好。我當時一邊看一邊哭,覺得:「原來幸福不是浪漫的約會,不是華麗的表白,而是有人願意每天煮飯給你吃,願意問你今天上班怎麼樣。」那個瞬間,我突然對「陪伴」這件事有了全新的理解。
看整篇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