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野日和

「明明知道相遇是奇蹟,卻還是忍不住想問:為什麼我們不是在對的時間,對的地方,遇見彼此?」——《東京愛情故事》,1991

有些劇,不需要特效、不需要懸疑反轉、不需要大場面,它就這樣默默地存在,像一封塵封的老情書,靜靜地躺在書櫃深處,偶然打開,紙張已泛黃,墨跡略淡,卻讓人一秒掉進過去。《東京愛情故事》對我來說,就是那樣的一封情書。它不只寫給青春、寫給愛情、寫給告別,更像是寫給我們曾經那個滿懷期待又跌跌撞撞的自己。

我第一次看《東京愛情故事》的時候,其實並不年輕。也許正因如此,那份既青澀又酸楚的情感,才特別能打動我。那時候我剛經歷一場結束得不太好看的戀愛,我以為我們會走到最後,卻在一個雨天突然結束。沒有誰劈腿、沒有誰背叛,只是突然就不合適了。當時我一直搞不懂,怎麼明明相愛,卻走不到一起?為什麼努力了還是輸了?看著莉香站在車站,對完治笑著揮手告別,那一刻我眼淚掉下來,像是她終於替我說出了我說不出口的那句:「我知道你不愛我了,但我還是愛你。」

我一直記得那個晚上,看完最後一集,客廳只剩我一個人,我沒開燈,坐在沙發上發呆,眼睛又腫又酸,但心裡卻異常平靜。那是一種像被人輕輕摸了頭的感覺,沒有人責怪你為什麼還放不下,也沒有人逼你趕快釋懷,只是靜靜地陪你走過情緒的低谷。那天晚上我夢見了他,我們什麼都沒說,只是並肩坐著,他遞給我一杯熱咖啡,我接過來,眼淚止不住地流。醒來後,我才明白,那其實是我自己終於願意放手的瞬間。

《東京愛情故事》不是那種看一次就會大喊經典的劇,它的節奏緩慢,甚至有點過時,畫質也不高清,但它有一種純粹的情感張力,讓人無法忽視。每個角色都不是完美的:完治優柔寡斷、莉香太過勇敢、里美懦弱而自私,而三上則像很多我們青春裡遇見過的壞男孩一樣,自以為灑脫,其實只是不敢承擔。但正因如此,我們才會覺得真實。因為我們每個人,其實都像他們一樣,曾經愛過、錯過、後悔過、放不下過。

最讓我感動的,還是莉香。那個總是笑得那麼燦爛的女孩,在最後選擇離開,選擇把愛藏起來,不再要求對方回應。那不是懦弱,那是成全。很多人說她太傻,我卻覺得她比誰都勇敢。愛一個人到極致,就是知道自己不能讓他幸福時,願意放他走。她的堅強,她的溫柔,她的自我療癒,是我後來面對人生許多苦難時,默默學習的榜樣。

有一次跟朋友聊天,聊到我們各自的初戀。我提起《東京愛情故事》,她突然沉默很久,然後說:「我年輕的時候不懂莉香,現在懂了,才發現原來她是我們所有人的縮影。她不是別人,她是那個我們拼命想保護、最後卻親手犧牲掉的自己。」

我愣住了,那一刻我才明白,《東京愛情故事》之所以經典,不是因為它談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,而是因為它說出了很多人不敢承認的遺憾。它讓我們看到,那些錯過不是因為不夠愛,而是因為太年輕、太執著、太不懂得如何愛。

後來的很多年,我再也沒遇見一部劇像《東京愛情故事》這樣,讓我願意一集一集慢慢看完,然後靜靜坐著回味。也許是因為我早已過了相信一見鍾情的年紀,也許是因為我不再覺得愛情是人生的全部。但我知道,這部劇已經在我心裡留下一個角落,就像一座燈塔,在我每次快要迷失的時候提醒我:「你曾經那麼真誠地去愛一個人,這就夠了。」

我有一位年長的朋友,曾經在她五十歲生日那年,把全家人叫來家裡吃飯。那頓飯上,她突然說起年輕時候的戀人,一個她從來沒跟家人提過的名字。她說:「我很想他,但我也知道我們不會再見面了。不是因為我不愛他,而是我終於懂得,有些人,只能留在記憶裡最美好的地方。」

那一刻,我仿佛又看到莉香站在火車站,笑著揮手:「完治,再見了。」不是因為她不愛了,而是她選擇把愛收好,帶著它繼續生活。

人生有時候真的很奇妙,越是真實的感情,越不能以邏輯來解釋。《東京愛情故事》教會我,愛情不是只有在一起的才叫幸福,懂得放手、有勇氣獨自面對未來,也是一種成熟的愛。它讓我更理解那些曾經悄悄轉身的人,更能原諒自己年輕時的任性。

現在的我,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衝動地追求「非你不可」,我學會了慢慢喜歡,也學會了好好告別。我不再害怕分開,因為我知道,真正愛過的人,是不需要一直擁有才能記得的。他們會在某個午後的陽光裡、某首熟悉的歌裡、某次不經意的回憶裡,悄悄出現,然後讓你心口一緊,卻又忍不住微笑。

這就是《東京愛情故事》給我的力量。不是讓我永遠懷舊,而是讓我學會帶著遺憾前進。它像一位舊識,一位陪你哭過、笑過、愛過、傷過的老朋友,在你人生的某個轉彎處,默默拍著你肩膀說:「你已經走得很好了。」

如果你現在正經歷一段無疾而終的感情,如果你也在問自己「為什麼我們不能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」,我希望你能看看這部劇。它不會給你解答,但它會陪你走過那些最無助的夜晚,讓你知道,你不是孤單一人。

因為我們都曾是完治,都曾是莉香。都曾奮不顧身地愛過,也都曾失望、徬徨、後悔、成長。那才是真正的,人生。


日文自學的心路歷程
我學日文的動機,說來有些有趣。那時候,我其實並沒有特別的需求,也不打算去日本留學。我的最初動機,單純來自於對日本文化的喜愛。從小到大,我對動漫、電影、音樂等日本流行文化充滿了興趣。每當聽到那些熟悉的日文歌曲,看到動漫角色在螢幕上激動地大喊時,我總會有一種想要理解這些語言的衝動。
一開始,我只是隨便學了幾個日文單詞,像是「こんにちは(你好)」、「ありがとう(謝謝)」這些常見的詞彙,當時覺得這樣就已經很酷了。可是,隨著時間的推移,我發現這樣的學習方式有些過於表面,無法滿足我對深入理解日本文化的渴望。這時,我決定要真正學會日文,並且能夠聽懂那些原汁原味的日本動漫和電影,而不只是依賴字幕。
一起來學習吧!有些日劇,讓人一看就上癮
有些日劇,則是會悄悄地潛進你心裡,等你某天失眠或心碎時才赫然發現:「原來它早就住在我心裡了啊。」
我看日劇的時間並不算長,比起從小耳濡目染的美劇、台劇、韓劇,日劇反而是在我人生某個階段才開始出現的救贖。
我記得那年剛剛失戀,心情像洗衣機裡的襪子,被攪得亂七八糟。朋友推薦我一部叫做《昨日的美食》的日劇。我一開始興趣缺缺,想說失戀的人不就是要看那種揪心哭爆的愛情劇才符合情緒嗎?結果第一集我看到主角在廚房裡煮飯,還在意醬油該加幾滴、豆腐要多吸一點味道時,我就不知不覺地被吸進去了。
這部劇不像其他愛情劇那樣大起大落,也沒什麼狗血劇情,有的只是兩個人平淡又溫柔的生活。日常就是主角做菜、吃飯、聊天、偶爾吵架、然後又和好。我當時一邊看一邊哭,覺得:「原來幸福不是浪漫的約會,不是華麗的表白,而是有人願意每天煮飯給你吃,願意問你今天上班怎麼樣。」那個瞬間,我突然對「陪伴」這件事有了全新的理解。
我有一個朋友,是日劇重度愛好者,她說她從國中開始就靠著《野豬大改造》《一公升的眼淚》《女王的教室》這幾部日劇長大,這些劇不只是娛樂,更像一種精神糧食。在她最迷惘、最被同儕排擠的時候,《野豬大改造》的堀北真希陪她度過無數個夜晚。
看整篇文章我特別喜歡那種慢慢來、不吵不鬧的日劇。
你可以放著它播,去洗個衣服、煮個麵、滑個手機,甚至不小心睡著了也不會覺得錯過了什麼。不是因為劇情無聊,而是它們節奏溫柔,不急著帶你去哪,只是默默陪著你,像深夜的貓一樣靜靜待在你旁邊。
這類劇我統稱為「療癒日劇」,不是非得爆哭或大笑才能有感覺,有時候一碗湯、一個眼神、一段沈默,反而讓人更有餘韻。以下這些,就是我心裡頭珍藏的那幾部療癒作品,分享給也喜歡靜靜看劇的你。
看整篇文章有些日劇,讓人一看就上癮
有些日劇,則是會悄悄地潛進你心裡,等你某天失眠或心碎時才赫然發現:「原來它早就住在我心裡了啊。」
我看日劇的時間並不算長,比起從小耳濡目染的美劇、台劇、韓劇,日劇反而是在我人生某個階段才開始出現的救贖。
我記得那年剛剛失戀,心情像洗衣機裡的襪子,被攪得亂七八糟。朋友推薦我一部叫做《昨日的美食》的日劇。我一開始興趣缺缺,想說失戀的人不就是要看那種揪心哭爆的愛情劇才符合情緒嗎?結果第一集我看到主角在廚房裡煮飯,還在意醬油該加幾滴、豆腐要多吸一點味道時,我就不知不覺地被吸進去了。
這部劇不像其他愛情劇那樣大起大落,也沒什麼狗血劇情,有的只是兩個人平淡又溫柔的生活。日常就是主角做菜、吃飯、聊天、偶爾吵架、然後又和好。我當時一邊看一邊哭,覺得:「原來幸福不是浪漫的約會,不是華麗的表白,而是有人願意每天煮飯給你吃,願意問你今天上班怎麼樣。」那個瞬間,我突然對「陪伴」這件事有了全新的理解。
看整篇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