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野日和

正義,不只是說出真相而已,有時候,是選擇不說,選擇沉默地守護。《相棒》

曾有人說過,每個人在一生中總會遇到一部戲劇,它不像英雄片那樣喧鬧,也不是溫馨家庭劇那樣催淚,但它總在某些深夜、某些平凡日子裡,一再默默播放,似乎總是在等一個時機,等那個心情與節奏與它對得上的時機,然後突然在某一集的某一句台詞,擊中心裡最柔軟的地方。

對於很多人而言,《相棒》也許只是一部長壽刑事劇。它的主角不是年輕帥氣的偶像,劇情節奏不快速,場景大多在辦公室、街頭、審訊室,甚至有點老派。但對一些觀眾來說,它像是老朋友一樣的存在,雖然不常主動聯繫,卻總會在需要的時候出現。

人生就像《相棒》裡的一集又一集,看似獨立,實則都有些什麼在延續。年輕時看這部劇,只覺得杉下右京的話太多,邏輯太強,總是面無表情地說著道理。那時候覺得人不該活得那麼死板,做什麼都得講原則。但時間過了十年,回頭看,那些曾被當作嘮叨的話語,竟開始有了重量。

記得第一次覺得《相棒》不只是「辦案」的劇,是在某一集裡,犯人不是壞人,只是一個被制度遺棄太久的人。他選擇犯罪不是為了害人,只是想讓某個人看見自己存在過。杉下右京站在落地窗前,望著夜色裡的城市說:「有時候,正義不能補償什麼,它只能提醒我們別再犯同樣的錯。」

那句話,像一記悶雷,轟在心上。那一年,正值工作轉換期。前一份工作薪水好,卻總是疲憊不堪。某天深夜加班完,回家打開電視,碰巧播到那一集。一個人窩在沙發上,看著犯人哭、看著右京靜靜低頭,突然就理解了一些什麼。

所謂的逃離,並不等於失敗。有時候,是因為知道自己在堅持的,是不屬於自己的價值。有些工作、有些人、有些原則,即便再完美,也不適合自己。那一刻才知道,選擇不再堅持錯的事,本身就是一種成熟。

《相棒》裡有很多這樣的瞬間,不是大場面,也不是高潮,而是那種靜靜地,一句話就把人拉進反思裡的力量。它不像其他刑事劇那樣追求懸疑高潮,而是追求理解人的行為背後,為什麼會變成那樣。

這樣的敘事節奏,像極了人生。有多少時候,問題不是突然出現的,而是慢慢地,一點一滴累積成山。而解決的方式,也不是什麼激烈的行動,而是某一天的覺醒,某一個細節的改變。

曾經在朋友聚會上,大家閒聊到各自愛看的影集。有人提到《紙房子》、有人愛《孤獨的美食家》,當我提到《相棒》時,有人笑說:「那不是爸爸在看的劇嗎?」我笑笑沒回,心裡卻很清楚,這部戲不是只給年紀大的人,而是給那些曾經碰壁過、失落過、試圖改變自己又不知從哪開始的人。

像那位朋友小鈴,她在32歲那年放棄了原本的教職工作,去開了一間獨立咖啡館。她說,當時她連咖啡機怎麼用都不太熟,卻只因為某一天看《相棒》,右京的一句:「人生不是一場證明自己正確的比賽,而是一場誠實的修行。」突然讓她決定不再證明自己是「穩定公務員中的乖女兒」,而去證明,自己能過得誠實又舒服。

還記得她開業前那幾個月,我常去她家幫忙裝潢,她放的不是音樂,而是一集又一集的《相棒》。我們邊搬東西邊聽著案件的線索推理、角色的爭執與和解,彷彿那些劇情也像木頭牆面與燈具一起,被釘進了她的新生活裡。

「你不覺得這劇很日常嗎?」她那時候問。「但越是日常,越是能讓人沉下心。」

這樣的沉下心,是很多戲劇給不了的。《相棒》不是刺激腎上腺素,而是撫平心跳節奏的劇。它陪人走過年輕的衝動、中年的選擇、晚年的省思。在無數灰色地帶的討論中,慢慢教會一個人:這個世界有黑有白,但更多的是灰,而真正的選擇,是學會怎麼在灰色中保持良知。

有時候,《相棒》讓人想到一位在學校教倫理學的老師。她總說:「判斷善惡,不是照本宣科,而是要走進人的境遇裡去理解。」右京也是這樣的角色,他不像傳統警探那樣追求破案,而是試圖讓每一件事有其脈絡、有其註腳。他不只是說「這是錯的」,而是說「這是怎麼錯的」。

那樣的說法,讓我在後來的生活中,面對人際衝突時學會先聽完對方的理由。在一次親戚的家產爭執中,其他人都勸「別多管」,但某天看劇時右京說:「如果每個人都選擇沉默,事情只會越來越糟。」於是鼓起勇氣去了解雙方爭執的根源,最後竟也意外成了調解的橋梁。

這樣的影響,看似細微,卻深入骨髓。

另一位朋友凱文,是個在日商公司工作的會計。他個性內向、話不多,生活裡最愛的消遣就是看《相棒》。他說,這部劇給他一種安全感,彷彿只要看著右京站在證據前推理,事情總會有答案。他常開玩笑說:「我不太相信人,但我相信邏輯,而《相棒》讓我看到邏輯背後也有溫度。」

或許正因為這部劇的主角不是完美英雄,而是有堅持、有缺點、有獨特性格的人,才讓觀眾可以從他們身上投射出自己。右京不是不會錯,但他願意承認;他的相棒們也不是毫無瑕疵,但他們努力理解彼此。

那些在生活裡一次次和人錯過的時刻,那些在辦公室忍耐不講的話,那些在家庭聚餐中吞下的委屈,《相棒》不會用一句「要堅強」來簡化,而是用一整集、一整季,慢慢讓人學會如何處理,如何面對。

所以,也許真正的相棒,不只是劇裡的拍檔,更是觀眾與它之間長年的陪伴。當生活風雨交加、當決定難以選擇,當世界太吵,總有一集《相棒》,能夠陪你靜下來,好好思考,然後再走出去。

人生這場劇,也許沒有編劇、沒有重拍,但有這樣一部戲,在旁邊靜靜播放,提醒著什麼是核心價值、什麼是誠實選擇,也就足夠。


日文自學的心路歷程
我學日文的動機,說來有些有趣。那時候,我其實並沒有特別的需求,也不打算去日本留學。我的最初動機,單純來自於對日本文化的喜愛。從小到大,我對動漫、電影、音樂等日本流行文化充滿了興趣。每當聽到那些熟悉的日文歌曲,看到動漫角色在螢幕上激動地大喊時,我總會有一種想要理解這些語言的衝動。
一開始,我只是隨便學了幾個日文單詞,像是「こんにちは(你好)」、「ありがとう(謝謝)」這些常見的詞彙,當時覺得這樣就已經很酷了。可是,隨著時間的推移,我發現這樣的學習方式有些過於表面,無法滿足我對深入理解日本文化的渴望。這時,我決定要真正學會日文,並且能夠聽懂那些原汁原味的日本動漫和電影,而不只是依賴字幕。
一起來學習吧!有些日劇,讓人一看就上癮
有些日劇,則是會悄悄地潛進你心裡,等你某天失眠或心碎時才赫然發現:「原來它早就住在我心裡了啊。」
我看日劇的時間並不算長,比起從小耳濡目染的美劇、台劇、韓劇,日劇反而是在我人生某個階段才開始出現的救贖。
我記得那年剛剛失戀,心情像洗衣機裡的襪子,被攪得亂七八糟。朋友推薦我一部叫做《昨日的美食》的日劇。我一開始興趣缺缺,想說失戀的人不就是要看那種揪心哭爆的愛情劇才符合情緒嗎?結果第一集我看到主角在廚房裡煮飯,還在意醬油該加幾滴、豆腐要多吸一點味道時,我就不知不覺地被吸進去了。
這部劇不像其他愛情劇那樣大起大落,也沒什麼狗血劇情,有的只是兩個人平淡又溫柔的生活。日常就是主角做菜、吃飯、聊天、偶爾吵架、然後又和好。我當時一邊看一邊哭,覺得:「原來幸福不是浪漫的約會,不是華麗的表白,而是有人願意每天煮飯給你吃,願意問你今天上班怎麼樣。」那個瞬間,我突然對「陪伴」這件事有了全新的理解。
我有一個朋友,是日劇重度愛好者,她說她從國中開始就靠著《野豬大改造》《一公升的眼淚》《女王的教室》這幾部日劇長大,這些劇不只是娛樂,更像一種精神糧食。在她最迷惘、最被同儕排擠的時候,《野豬大改造》的堀北真希陪她度過無數個夜晚。
看整篇文章我特別喜歡那種慢慢來、不吵不鬧的日劇。
你可以放著它播,去洗個衣服、煮個麵、滑個手機,甚至不小心睡著了也不會覺得錯過了什麼。不是因為劇情無聊,而是它們節奏溫柔,不急著帶你去哪,只是默默陪著你,像深夜的貓一樣靜靜待在你旁邊。
這類劇我統稱為「療癒日劇」,不是非得爆哭或大笑才能有感覺,有時候一碗湯、一個眼神、一段沈默,反而讓人更有餘韻。以下這些,就是我心裡頭珍藏的那幾部療癒作品,分享給也喜歡靜靜看劇的你。
看整篇文章有些日劇,讓人一看就上癮
有些日劇,則是會悄悄地潛進你心裡,等你某天失眠或心碎時才赫然發現:「原來它早就住在我心裡了啊。」
我看日劇的時間並不算長,比起從小耳濡目染的美劇、台劇、韓劇,日劇反而是在我人生某個階段才開始出現的救贖。
我記得那年剛剛失戀,心情像洗衣機裡的襪子,被攪得亂七八糟。朋友推薦我一部叫做《昨日的美食》的日劇。我一開始興趣缺缺,想說失戀的人不就是要看那種揪心哭爆的愛情劇才符合情緒嗎?結果第一集我看到主角在廚房裡煮飯,還在意醬油該加幾滴、豆腐要多吸一點味道時,我就不知不覺地被吸進去了。
這部劇不像其他愛情劇那樣大起大落,也沒什麼狗血劇情,有的只是兩個人平淡又溫柔的生活。日常就是主角做菜、吃飯、聊天、偶爾吵架、然後又和好。我當時一邊看一邊哭,覺得:「原來幸福不是浪漫的約會,不是華麗的表白,而是有人願意每天煮飯給你吃,願意問你今天上班怎麼樣。」那個瞬間,我突然對「陪伴」這件事有了全新的理解。
看整篇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