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問我,有沒有一部戲,是在某個灰頭土臉的清晨,像是一面鏡子突然從天而降,把我看似成熟穩重的外殼打碎,然後讓我不得不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,那麼我會毫不猶豫地說,是《父女七日變》。
這部日劇並不熱血,甚至連劇情節奏都不快,但它卻有一種說不出的力量,不是那種轟轟烈烈讓你痛哭流涕的劇情,而是像春天某個午後陽光灑進屋裡,你本來只是打算坐下喝杯茶,結果一不小心坐進了自己內心深處那個很久沒打掃的角落。那裡堆滿了你以為自己處理好了的情緒,其實只是一直被你堆到角落,不敢面對。
我是在一個加班到半夜、回到家卻沒人等我開門的晚上看這部戲的。那天的我像是一部快要燃燒殆盡的機器,一邊洗澡一邊想著隔天早八的報告,一邊刷牙一邊在心裡計算還有多少信用卡額度可以撐過這個月。生活像是一場沒完沒了的馬拉松,我總是跑在終點的前一步,卻永遠追不到。
直到我看到螢幕裡那位滿臉疲憊的爸爸,一夜醒來竟然變成了自己十歲女兒的身體,那個畫面乍看荒謬,卻像是一記巴掌,狠狠打在我臉上。原來有時候我們不是真的長大了,而只是演得像個大人。
《父女七日變》最打動我的,不是角色的互換,不是那種一貫的「互換後學會彼此體諒」的溫馨套路,而是那一份在錯位之後,被迫學會傾聽的痛感。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家庭裡是有責任的,是為了家人才努力工作、咬牙撐住每一分壓力,但我們往往忽略了,那些「為了他們」的背後,其實也藏著我們自己說不出口的逃避。
就像劇中的爸爸,他不是真的不了解女兒,而是害怕面對自己已經錯過太多;就像那個原本叛逆的女兒,其實也不是真的不在乎爸爸,只是找不到一個能讓她安心表達愛的方式。
我想起我爸。他總是在我抱怨工作的時候說:「忍一下就好了啦,誰的工作不辛苦?」他不懂我的是,他的「忍一下」,其實也在告訴我:「你不能軟弱。」但也許,真正的堅強不是永遠不說痛,而是願意對彼此說:「我也會累,我也想被理解。」
看完這部戲,我打了通電話給爸,沒有什麼重要的事,只是想問他:「晚餐吃了沒?」他沉默了幾秒,然後才回答我:「剛煮了一碗泡麵。」那一刻,我的眼淚差點掉下來。原來他早就不是那個總是嚴肅、冷靜的大人,而只是個在小孩長大後還努力學著做爸爸的男人。
《父女七日變》讓我重新理解了一件事:我們每個人都是第一次當某人的爸爸、媽媽、兒子、女兒。沒有人一開始就會,大家都只是邊犯錯邊學習,邊掩飾脆弱邊努力撐住彼此的世界。我們在錯誤的溝通裡受傷,在沉默裡學會感受,在誤解中學會原諒。
而有時候,我們所謂的「成熟」,只是學會了怎麼樣把心裡的話壓下去;所謂的「體貼」,是學會了怎麼用沉默來代替真心話。這部戲不是在教我們怎麼成為完美的爸爸或女兒,而是在提醒我們:在關係裡,有一種勇氣,叫做「重新開始」。
我開始試著把這樣的練習帶進生活裡。當我再一次跟朋友意見不合,不再一味堅持自己是對的;當我看到媽媽煮了一桌菜,我不再低頭滑手機,而是幫她添飯,說一聲「好香哦」;當我再次對另一半發脾氣之前,我試著問問自己:「我是不是在別的地方受了委屈,卻不小心把氣撒在你身上?」
這些改變很小,甚至小到別人未必會察覺,但在我的心裡卻像是悄悄地開了一扇窗。風開始進來,陽光也開始灑進來,我不再那麼怕孤單,不再那麼怕失敗,因為我知道,我不是唯一在學著怎麼愛的人。
人生有時候真的很荒謬,就像一場性別錯置的喜劇,把我們丟進一個看似搞笑其實殘酷的情境,讓我們在混亂中,慢慢認出彼此的傷口,也重新學會怎麼包紮彼此的心。這部戲讓我明白:有些和解,不是對話能完成的,而是一起走過誤會與沉默之後,回頭還願意牽起彼此的手。
後來,我常常在深夜重看那一集爸爸在女兒身體裡哭著說出「我好想你」的場景。那一幕像是一種救贖,讓我重新相信,愛從來不需要完美的表達,只要我們願意說出口,哪怕有點彆扭、有點晚,它依然會被接住。
就像我終於學會對爸爸說:「謝謝你一直這麼努力」,也學會對自己說:「你已經很棒了,別再責怪自己長得不夠快。」
我們都還在學著怎麼成為一個好大人,但別忘了,在這個學習的路上,我們也可以偶爾回頭,給過去的自己一個擁抱,對他說:「你已經做得很好了。」
謝謝《父女七日變》,在我最不想當自己的時候,讓我重新認識了自己,也認識了那些一直默默在我身邊愛著我的人。這部戲不是什麼經典神作,但對我來說,它是一道縫合時間的光,是一段我和爸爸和解的起點,是我學會長大的第一堂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