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野日和

「我總以為,自己還有好多時間可以慢慢學著成為一個大人,直到某一天,我卻被迫在一夕之間,學會當一個爸爸。」——《父女七日變》

如果你問我,有沒有一部戲,是在某個灰頭土臉的清晨,像是一面鏡子突然從天而降,把我看似成熟穩重的外殼打碎,然後讓我不得不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,那麼我會毫不猶豫地說,是《父女七日變》。

這部日劇並不熱血,甚至連劇情節奏都不快,但它卻有一種說不出的力量,不是那種轟轟烈烈讓你痛哭流涕的劇情,而是像春天某個午後陽光灑進屋裡,你本來只是打算坐下喝杯茶,結果一不小心坐進了自己內心深處那個很久沒打掃的角落。那裡堆滿了你以為自己處理好了的情緒,其實只是一直被你堆到角落,不敢面對。

我是在一個加班到半夜、回到家卻沒人等我開門的晚上看這部戲的。那天的我像是一部快要燃燒殆盡的機器,一邊洗澡一邊想著隔天早八的報告,一邊刷牙一邊在心裡計算還有多少信用卡額度可以撐過這個月。生活像是一場沒完沒了的馬拉松,我總是跑在終點的前一步,卻永遠追不到。

直到我看到螢幕裡那位滿臉疲憊的爸爸,一夜醒來竟然變成了自己十歲女兒的身體,那個畫面乍看荒謬,卻像是一記巴掌,狠狠打在我臉上。原來有時候我們不是真的長大了,而只是演得像個大人。

《父女七日變》最打動我的,不是角色的互換,不是那種一貫的「互換後學會彼此體諒」的溫馨套路,而是那一份在錯位之後,被迫學會傾聽的痛感。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家庭裡是有責任的,是為了家人才努力工作、咬牙撐住每一分壓力,但我們往往忽略了,那些「為了他們」的背後,其實也藏著我們自己說不出口的逃避。

就像劇中的爸爸,他不是真的不了解女兒,而是害怕面對自己已經錯過太多;就像那個原本叛逆的女兒,其實也不是真的不在乎爸爸,只是找不到一個能讓她安心表達愛的方式。

我想起我爸。他總是在我抱怨工作的時候說:「忍一下就好了啦,誰的工作不辛苦?」他不懂我的是,他的「忍一下」,其實也在告訴我:「你不能軟弱。」但也許,真正的堅強不是永遠不說痛,而是願意對彼此說:「我也會累,我也想被理解。」

看完這部戲,我打了通電話給爸,沒有什麼重要的事,只是想問他:「晚餐吃了沒?」他沉默了幾秒,然後才回答我:「剛煮了一碗泡麵。」那一刻,我的眼淚差點掉下來。原來他早就不是那個總是嚴肅、冷靜的大人,而只是個在小孩長大後還努力學著做爸爸的男人。

《父女七日變》讓我重新理解了一件事:我們每個人都是第一次當某人的爸爸、媽媽、兒子、女兒。沒有人一開始就會,大家都只是邊犯錯邊學習,邊掩飾脆弱邊努力撐住彼此的世界。我們在錯誤的溝通裡受傷,在沉默裡學會感受,在誤解中學會原諒。

而有時候,我們所謂的「成熟」,只是學會了怎麼樣把心裡的話壓下去;所謂的「體貼」,是學會了怎麼用沉默來代替真心話。這部戲不是在教我們怎麼成為完美的爸爸或女兒,而是在提醒我們:在關係裡,有一種勇氣,叫做「重新開始」。

我開始試著把這樣的練習帶進生活裡。當我再一次跟朋友意見不合,不再一味堅持自己是對的;當我看到媽媽煮了一桌菜,我不再低頭滑手機,而是幫她添飯,說一聲「好香哦」;當我再次對另一半發脾氣之前,我試著問問自己:「我是不是在別的地方受了委屈,卻不小心把氣撒在你身上?」

這些改變很小,甚至小到別人未必會察覺,但在我的心裡卻像是悄悄地開了一扇窗。風開始進來,陽光也開始灑進來,我不再那麼怕孤單,不再那麼怕失敗,因為我知道,我不是唯一在學著怎麼愛的人。

人生有時候真的很荒謬,就像一場性別錯置的喜劇,把我們丟進一個看似搞笑其實殘酷的情境,讓我們在混亂中,慢慢認出彼此的傷口,也重新學會怎麼包紮彼此的心。這部戲讓我明白:有些和解,不是對話能完成的,而是一起走過誤會與沉默之後,回頭還願意牽起彼此的手。

後來,我常常在深夜重看那一集爸爸在女兒身體裡哭著說出「我好想你」的場景。那一幕像是一種救贖,讓我重新相信,愛從來不需要完美的表達,只要我們願意說出口,哪怕有點彆扭、有點晚,它依然會被接住。

就像我終於學會對爸爸說:「謝謝你一直這麼努力」,也學會對自己說:「你已經很棒了,別再責怪自己長得不夠快。」

我們都還在學著怎麼成為一個好大人,但別忘了,在這個學習的路上,我們也可以偶爾回頭,給過去的自己一個擁抱,對他說:「你已經做得很好了。」

謝謝《父女七日變》,在我最不想當自己的時候,讓我重新認識了自己,也認識了那些一直默默在我身邊愛著我的人。這部戲不是什麼經典神作,但對我來說,它是一道縫合時間的光,是一段我和爸爸和解的起點,是我學會長大的第一堂課。


日文自學的心路歷程
我學日文的動機,說來有些有趣。那時候,我其實並沒有特別的需求,也不打算去日本留學。我的最初動機,單純來自於對日本文化的喜愛。從小到大,我對動漫、電影、音樂等日本流行文化充滿了興趣。每當聽到那些熟悉的日文歌曲,看到動漫角色在螢幕上激動地大喊時,我總會有一種想要理解這些語言的衝動。
一開始,我只是隨便學了幾個日文單詞,像是「こんにちは(你好)」、「ありがとう(謝謝)」這些常見的詞彙,當時覺得這樣就已經很酷了。可是,隨著時間的推移,我發現這樣的學習方式有些過於表面,無法滿足我對深入理解日本文化的渴望。這時,我決定要真正學會日文,並且能夠聽懂那些原汁原味的日本動漫和電影,而不只是依賴字幕。
一起來學習吧!有些日劇,讓人一看就上癮
有些日劇,則是會悄悄地潛進你心裡,等你某天失眠或心碎時才赫然發現:「原來它早就住在我心裡了啊。」
我看日劇的時間並不算長,比起從小耳濡目染的美劇、台劇、韓劇,日劇反而是在我人生某個階段才開始出現的救贖。
我記得那年剛剛失戀,心情像洗衣機裡的襪子,被攪得亂七八糟。朋友推薦我一部叫做《昨日的美食》的日劇。我一開始興趣缺缺,想說失戀的人不就是要看那種揪心哭爆的愛情劇才符合情緒嗎?結果第一集我看到主角在廚房裡煮飯,還在意醬油該加幾滴、豆腐要多吸一點味道時,我就不知不覺地被吸進去了。
這部劇不像其他愛情劇那樣大起大落,也沒什麼狗血劇情,有的只是兩個人平淡又溫柔的生活。日常就是主角做菜、吃飯、聊天、偶爾吵架、然後又和好。我當時一邊看一邊哭,覺得:「原來幸福不是浪漫的約會,不是華麗的表白,而是有人願意每天煮飯給你吃,願意問你今天上班怎麼樣。」那個瞬間,我突然對「陪伴」這件事有了全新的理解。
我有一個朋友,是日劇重度愛好者,她說她從國中開始就靠著《野豬大改造》《一公升的眼淚》《女王的教室》這幾部日劇長大,這些劇不只是娛樂,更像一種精神糧食。在她最迷惘、最被同儕排擠的時候,《野豬大改造》的堀北真希陪她度過無數個夜晚。
看整篇文章我特別喜歡那種慢慢來、不吵不鬧的日劇。
你可以放著它播,去洗個衣服、煮個麵、滑個手機,甚至不小心睡著了也不會覺得錯過了什麼。不是因為劇情無聊,而是它們節奏溫柔,不急著帶你去哪,只是默默陪著你,像深夜的貓一樣靜靜待在你旁邊。
這類劇我統稱為「療癒日劇」,不是非得爆哭或大笑才能有感覺,有時候一碗湯、一個眼神、一段沈默,反而讓人更有餘韻。以下這些,就是我心裡頭珍藏的那幾部療癒作品,分享給也喜歡靜靜看劇的你。
看整篇文章有些日劇,讓人一看就上癮
有些日劇,則是會悄悄地潛進你心裡,等你某天失眠或心碎時才赫然發現:「原來它早就住在我心裡了啊。」
我看日劇的時間並不算長,比起從小耳濡目染的美劇、台劇、韓劇,日劇反而是在我人生某個階段才開始出現的救贖。
我記得那年剛剛失戀,心情像洗衣機裡的襪子,被攪得亂七八糟。朋友推薦我一部叫做《昨日的美食》的日劇。我一開始興趣缺缺,想說失戀的人不就是要看那種揪心哭爆的愛情劇才符合情緒嗎?結果第一集我看到主角在廚房裡煮飯,還在意醬油該加幾滴、豆腐要多吸一點味道時,我就不知不覺地被吸進去了。
這部劇不像其他愛情劇那樣大起大落,也沒什麼狗血劇情,有的只是兩個人平淡又溫柔的生活。日常就是主角做菜、吃飯、聊天、偶爾吵架、然後又和好。我當時一邊看一邊哭,覺得:「原來幸福不是浪漫的約會,不是華麗的表白,而是有人願意每天煮飯給你吃,願意問你今天上班怎麼樣。」那個瞬間,我突然對「陪伴」這件事有了全新的理解。
看整篇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