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天國與地獄》這部日劇,當初我完全是因為綾瀨遙主演才看的。說實話,看到「人格交換」「殺人犯與刑警互換靈魂」這樣的劇情設定,我第一反應是:「喔…又來了,日本編劇又放飛自我了吧。」結果一看就停不下來。不只是停不下來,而是那種被狠狠攤開來檢視自己的感覺——像是某種隱藏很久的情緒突然被劇中的一個眼神、一段對話、一場崩潰撕裂出來,讓人措手不及,卻又甘之如飴。
這不是一部單純探討善惡或懸疑的作品。對我來說,它更像是一場心理的鏡子測驗,一邊看一邊在心底冒出很多以前從不敢正視的聲音。那些我以為自己已經放下的過去、那些總覺得「算了啦,時間會淡化一切」的傷口,卻在這齣戲裡,一點一滴被提醒:「你還記得吧,那時候你也是這樣笑著,然後夜裡痛哭失聲的。」
我最記得有一晚,看完第七集,手機螢幕還亮著,我卻已經久久說不出話來。那晚,外頭下著小雨,我站在陽台,想起自己27歲那年因為一場誤會,失去了工作與最好的朋友。一夕之間,從團隊中的王牌,變成了「被排擠的人」,那種感覺好像你一醒來就不再是你了,彷彿全世界都在告訴你:「你不是我們的人,你應該被孤立。」
那時我也問過自己:「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?我還是我嗎?」後來我才發現,有時候我們花很多力氣在解釋自己,想證明我們是善良的、有價值的、值得被喜歡的。但其實,最需要說服的從來不是別人,是我們自己。
《天國與地獄》裡的人物,每一個都有破碎的過去,也都有努力想變好、卻又不斷被現實絆倒的掙扎。那份「想要改變卻被世界嘲笑」的孤獨,我太懂了。尤其是劇中那種「你越是想要被理解,越是讓人覺得你奇怪」的無力感,就像我30歲那年搬離家鄉,試圖重新開始時的心情。
記得剛到台北那段日子,我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搭第一班捷運,去一間廣告公司實習。明明年紀比多數人都大,卻還是從最基本的修圖、打掃、送便當做起。很多人說我勇敢,但其實只有我知道,每一個深夜回家後的自己有多狼狽。
那時候的我,就像劇中人格交換後的角色一樣,穿上了不屬於自己的外衣,每天強顏歡笑,只為了說服自己:「我可以,我值得一個新開始。」但說實話,有很多次我都快撐不下去了。有一回下大雨,我站在忠孝敦化的路邊等計程車,結果被呼嘯而過的公車濺了一身水。那一刻我突然想起劇裡那句台詞:「你拼命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,可你快樂嗎?」
我當下笑了,真的,笑出來了。因為我終於承認了——不快樂,非常不快樂。我好像從沒問過自己:「我真正想過的生活是什麼?」
後來我開始學習慢慢面對自己,不再急著當誰的榜樣,也不再需要證明自己有多堅強。其實我們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瘋狂的自己,那個會想衝動辭職、想大哭、想逃、想自我放逐的版本。我以前一直害怕那個我,覺得他太脆弱、太情緒化,直到看完《天國與地獄》,我才知道——那也是我,而且是我最真實的部分。
人生其實就像劇中那場不可預測的人格交換,有時我們被迫進入一個全新的環境、一個陌生的角色,甚至連「自己」的定義都要重新理解。我們會害怕、會慌張,會想把一切恢復原狀。但也許,正是在這種極端不適應的過程中,我們才能重新學會「怎麼成為自己」。
我想起我表弟的故事。他是那種乖乖牌典型,高中念建中,大學台大,從小就是家族驕傲。可他28歲那年突然決定去學烘焙,還遠赴法國。他爸媽氣得要命,親戚們也議論紛紛。但我記得他有次跟我說:「哥,我不知道我這樣做對不對,但我真的只想做一個早上醒來,不討厭自己的人。」
我當時沒有回他,但心裡卻非常羨慕他那份誠實。不是對世界誠實,是對自己的誠實。
我們從小被教導要當「對」的人,但卻沒人教我們怎麼當「真」的人。於是我們用盡力氣去維持一個形象,壓抑內心的懷疑、不安、甚至瘋狂。可到頭來,活得最累的不是那些跌倒的人,而是那些連跌倒都不敢的人。
我也曾經是那樣的人。直到有天,我決定不再逃避內心的「那個自己」。我開始寫日記、開始去上戲劇課、開始在深夜裡對著鏡子說:「你今天過得好嗎?」這一切聽起來很中二,但對我來說卻是療癒。
《天國與地獄》讓我理解到,「分裂」不見得是壞事。也許我們都需要被拆解一次,才能看見內心的縫隙,然後在那些裂縫裡,重新拼湊出新的模樣。
我現在還是會害怕失敗、會自我懷疑,偶爾也會忍不住想回到「那個什麼都不用想的日子」,但我已經不會再對「不一樣的自己」感到羞愧。
我學會了擁抱不完美,學會了和自己和解,也學會了原來,「變成誰」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——你有沒有在那個轉變的過程裡,好好認識過自己。
如果你也正在經歷一段人生的交換期——從職場到人生角色,從單身到為人父母,從安逸到失序——請不要害怕。因為有時候,人生不是要你成為別人期待的樣子,而是讓你發現,即使一切都換了,你還是你。
那就夠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