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野日和

來聊聊我哥的學日文過程

他一直是一個讓我覺得「這傢伙根本日劇角色吧」的人,行為怪、說話怪、連學日文的方式都超怪。他的日文學習起點根本不在語言書上,也不是動畫或日劇,而是……打電動。那個年代最紅的 RPG 遊戲之一是《Final Fantasy》,而且他還特別愛挑日文版玩!有一次我看他玩得津津有味,忍不住問:「你看得懂嗎?」
來聊聊我哥的學日文過程

他超不屑:「不懂才有趣啊。」
我真的是被他這句話笑死。
但最妙的是,他玩著玩著,真的就懂了。我目睹他從一個完全不會五十音的人,硬是靠著反覆遊戲劇情和角色對話,把常見單字和簡單句型內化進腦袋,雖然文法亂七八糟,但他說話卻很有感情。

我爸媽到現在還常把他當反面教材:「你哥那種亂搞的學習方式千萬不要學!」但我心裡有時候會偷偷想,或許就是因為沒人逼他背課本、寫作業,他反而玩得開心、學得紮實。至少後來我們家去日本旅遊時,他是唯一一個敢開口跟店員對話的人。

我自己也有學日文學到一半,突然覺得很崩潰的時候。

尤其是開始接觸敬語的時候。
那個「ます」「です」「ございます」「いただきます」「くださいます」之亂,把我搞得比迷宮還迷惘。有一次在便利商店,我想要問店員什麼商品還有沒有貨,結果緊張之下竟然蹦出一句:「これ、ありますかでございますか?」店員臉都歪了,我自己也超想鑽地洞。

那一刻我深深明白,敬語不是照著文法硬湊出來就行了。你要聽、要模仿、要感受場景,才能真的知道什麼時候該用什麼。

而這時候,我的一個大學室友就派上用場了。

她大學時是日文系的資優生,長得像偶像劇裡那種「老師的最愛」,成績優秀、穿著整齊、頭髮永遠沒有亂翹。她當時幫我做了一件非常感人的事——錄日文對話給我聽,然後搭配文字稿和重點語法講解。她說:「你不要死背單字了,用這些對話來 Shadowing,模仿我的聲音和語氣,感覺會比你唸課本有效多了。」

我真的照做。
那段時間我每天早上都在走路去學校的路上,一邊聽她的聲音一邊跟著講,剛開始超像瘋子,但真的過了幾個禮拜,我發現我不再害怕用日文講話了。語感是這樣來的,不是看著文法書用螢光筆劃幾百條線就會有。

這裡想特別聊聊 Shadowing。
它其實不難,就是「跟讀+模仿」,而且強調的是「一邊聽一邊說」,不是先聽完再複誦。這技巧最早是給同聲傳譯訓練用的,現在被很多語言學習者拿來練口語和聽力。

我後來才發現,很多人學語言會一直卡在「聽得懂但講不出來」,而 Shadowing 就是幫你打破這層膜的法寶。你不用急著搞懂每一個單字,只要先學會節奏、語調、語氣,這些都是在「語言之外的語言」。

我一個朋友說得很好,他說:「語言不是用來考試的,是用來生活的。」

這讓我想到一個朋友的爸爸,他退休之後突然宣布:「我要學日文,然後去日本泡溫泉自由行!」全家人嚇傻,因為他完全沒語言底子、也不是科技人,但他超有毅力。

他學習方式也很特別——看日劇學。每天晚上不開字幕狂看日劇,一開始搞不懂就重複看。每次家人笑他說這樣學得會不會太慢,他總是說:「慢才會記得久。」

結果一年後,他真的自己一個人跑去日本,而且還成功在沒有翻譯的情況下訂房、搭電車、買票、點餐,活生生一個人旅行成功。這故事被我們朋友圈傳為佳話。

學語言這條路,每個人的方法都不一樣,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「要有自己的節奏」。

說到節奏,我有一個學姐超會抓節奏。
她日文爆炸強,但她從來不看語言書。她的做法超前衛——用 Notion 做「語感筆記」,像是把日劇裡某句她很愛的台詞截圖、記錄音檔,再寫下為什麼喜歡這句話,這句話在哪些情境可以用。甚至連日劇角色講話的語氣,她也會標註「撒嬌語氣」、「冷淡語氣」等等。

我那時候一邊學一邊偷看她筆記,超想哭,因為真的太精美。但後來我也被她影響,開始試著做語感筆記,雖然我做得很陽春,但的確幫助我更快掌握口語的使用情境。

我們都以為學語言一定要填空題、選擇題、背單字。但其實,語言本來就不該是這麼制式的東西。你可以透過你喜歡的任何方式——動漫、遊戲、音樂、旅遊,去跟語言產生關係。

我一個表妹就是「日系男團腦粉」,她根本不認真學過日文,但因為太想看懂偶像的推文、訪談、直播,她硬是每天花一兩小時自學,從五十音一路摸到 N3。她曾經感慨地說:「我不是為了學日文才看偶像,是為了看懂偶像才學日文。」

這句話我到現在都還記得。
我認為這才是最真實的學習動力。

她那句話「我不是為了學日文才看偶像,是為了看懂偶像才學日文」,真的有讓我重新審視我為什麼一開始會對日文著迷。

想想我當初,是因為動漫迷上一個虛擬角色?還是某一集日劇讓我想當劇中的主角?我其實早就忘了具體是哪個瞬間,但我記得的是「那股想要更靠近那個世界」的渴望。語言,不過就是一扇門,而我的內心早已決定想進去,只是還找不到正確的鑰匙。

我有個朋友阿葵,學日文的原因就更好笑。她本來是純正的韓劇腦,連日文都懶得學。但有一次去日本旅遊,誤打誤撞在便利商店看到一款聯名商品,是她很愛的韓星代言的,她當場激動地翻找,但因為看不懂商品標籤,也不敢問店員,最後含淚放回架上。她回國後立誓:「我一定要學會日文,才不會錯過任何韓星代言的限定商品。」

她當時一邊講一邊拍桌,我快笑死。但一年後,她真的日文進步神速,不只看懂包裝,還能用日文寫信去品牌官網問「能不能再上架」,那股熱血讓我佩服到不行。

熱情真的會逼人發瘋,但也會成就不可能。

你以為這是小事?但其實學語言的動機從來都不需要偉大。
不是什麼「為了提升職場競爭力」「增加外語履歷亮點」,那些只是包裝得很好看的答案。真實的理由往往又傻又可愛,但卻最堅定。

另一個朋友安安,她是超級社恐,但愛旅行。她不想學日文,也討厭語言學習,可是有次去關西旅行時,迷路又走進一間古早味小店,老闆娘超熱情要請她喝湯,還一直跟她聊天,但她一句都聽不懂,只能尷尬笑。

她回國後居然開始報名日語課,還傳訊息給我:「我不想再錯過這樣的對話了。」那時我覺得這句話比任何語言教學網站上的口號都來得有力量。

因為她不是想考證照,也不是想拿來升學或升遷,只是單純想能更完整地參與一次溫暖的交流。

還有一次我陪一個朋友去日本參加她追星的演唱會。她整場都興奮地尖叫、手舉應援扇,但我發現她其實心裡很失落。
她跟我說:「偶像在 MC 時講了很多話,大家都笑,但我完全聽不懂。我就在一堆笑聲中安靜地站著,覺得自己好像跟這個世界隔了一層膜。」

她那句話後來成了她學日文的開端。

語言隔閡這件事,當你經歷過,就會明白那種「聽得見,但進不去」的感受多麼令人無助。

也有朋友是在職場上碰了釘子,才開始學日文的。她是服飾品牌的視覺設計師,常要跟日本那邊的窗口聯絡,但一開始都靠翻譯,翻得七零八落,還鬧出不少誤會。有一次她設計了一款主視覺配色,日本主管回了一句:「この色は、ちょっとね……」她看翻譯以為是「這顏色還不錯」,結果照著出稿,對方後來超不爽,才知道那句話其實是「這顏色不太行」。

從那天起她決定不再仰賴翻譯工具。她說:「如果我想對話,就要親自去學他們的語言,不然只能永遠隔著一層霧。」

聽完她的故事我才意識到,有時候語言不是為了「學會」,而是為了「負責」。你要對話,你就要負責聽懂、負責回應、負責理解對方說的是什麼。

我們總以為語言是某種技能、某種考試科目,但其實它更像一座橋,是讓你通往某個人、某個世界的通道。

我有個大學同學,她爸爸是台灣人、媽媽是日本人,但她從小沒學過日文。直到大學時,她媽媽突然病重,她才開始學日文,想要在最後的時間裡,能用媽媽的母語好好說話。那段日子她每天瘋狂學習,有一天她哭著跟我說:「我以前總覺得語言很麻煩,現在才知道,說不出想說的話才是最痛苦的事。」

那天我也紅了眼眶。

語言的存在不是為了讓我們通過幾百分的測驗,而是為了能傳達愛、遺憾、謝謝、對不起這些人生最關鍵的字眼。

我後來慢慢明白,學日文的每一步,其實都是在往「理解」靠近,不只是理解語言,更是理解彼此。你學會一句「お疲れ様です」,就能在職場多一分體貼;你學會「いただきます」,就更能珍惜眼前食物的來之不易;你學會說「すみません」,就多了機會修復一段可能破碎的關係。

這些細節,都是語言教給我們的溫柔。

很多人說學日文很難,敬語太煩、漢字太多、發音太細膩。是啊,我也曾因為動詞變化背不熟,深夜抱著筆記氣到掉眼淚。但現在回頭看,那些眼淚沒有白流,因為每一次的挫敗,最後都換來一次更順暢的交流、一次更真實的連結。

而每一段連結,都是我人生故事的一部分。

你可能會問:「我現在才開始學,會不會太晚?」
我想說的是——只要你還有一點點想靠近的心,就永遠不算晚。

語言的門永遠開著,不管你用什麼方式走進去,只要你跨出第一步,那扇門就會為你而開。

最後送你一句我很喜歡的話,也是我某次在日劇裡聽到的:

「言葉は、誰かの心に触れるための道具です。」
(語言,是用來觸碰他人心靈的工具。)

所以,別再糾結你是不是用對教材、念對方法。你只要記得,語言不是冷冰冰的知識,而是活生生的交流,是你想去感受、想去理解、想去愛的那個世界的橋梁。

祝你在學日文的路上,找到屬於你自己的節奏、熱情和故事。

然後某一天,你會發現自己已經走得比想像中還遠。
而那個說著「おはよう」的你,也比昨天的你,更靠近那個喜歡的世界一點了。


日文自學的心路歷程
我學日文的動機,說來有些有趣。那時候,我其實並沒有特別的需求,也不打算去日本留學。我的最初動機,單純來自於對日本文化的喜愛。從小到大,我對動漫、電影、音樂等日本流行文化充滿了興趣。每當聽到那些熟悉的日文歌曲,看到動漫角色在螢幕上激動地大喊時,我總會有一種想要理解這些語言的衝動。
一開始,我只是隨便學了幾個日文單詞,像是「こんにちは(你好)」、「ありがとう(謝謝)」這些常見的詞彙,當時覺得這樣就已經很酷了。可是,隨著時間的推移,我發現這樣的學習方式有些過於表面,無法滿足我對深入理解日本文化的渴望。這時,我決定要真正學會日文,並且能夠聽懂那些原汁原味的日本動漫和電影,而不只是依賴字幕。
一起來學習吧!有些日劇,讓人一看就上癮
有些日劇,則是會悄悄地潛進你心裡,等你某天失眠或心碎時才赫然發現:「原來它早就住在我心裡了啊。」
我看日劇的時間並不算長,比起從小耳濡目染的美劇、台劇、韓劇,日劇反而是在我人生某個階段才開始出現的救贖。
我記得那年剛剛失戀,心情像洗衣機裡的襪子,被攪得亂七八糟。朋友推薦我一部叫做《昨日的美食》的日劇。我一開始興趣缺缺,想說失戀的人不就是要看那種揪心哭爆的愛情劇才符合情緒嗎?結果第一集我看到主角在廚房裡煮飯,還在意醬油該加幾滴、豆腐要多吸一點味道時,我就不知不覺地被吸進去了。
這部劇不像其他愛情劇那樣大起大落,也沒什麼狗血劇情,有的只是兩個人平淡又溫柔的生活。日常就是主角做菜、吃飯、聊天、偶爾吵架、然後又和好。我當時一邊看一邊哭,覺得:「原來幸福不是浪漫的約會,不是華麗的表白,而是有人願意每天煮飯給你吃,願意問你今天上班怎麼樣。」那個瞬間,我突然對「陪伴」這件事有了全新的理解。
我有一個朋友,是日劇重度愛好者,她說她從國中開始就靠著《野豬大改造》《一公升的眼淚》《女王的教室》這幾部日劇長大,這些劇不只是娛樂,更像一種精神糧食。在她最迷惘、最被同儕排擠的時候,《野豬大改造》的堀北真希陪她度過無數個夜晚。
看整篇文章我特別喜歡那種慢慢來、不吵不鬧的日劇。
你可以放著它播,去洗個衣服、煮個麵、滑個手機,甚至不小心睡著了也不會覺得錯過了什麼。不是因為劇情無聊,而是它們節奏溫柔,不急著帶你去哪,只是默默陪著你,像深夜的貓一樣靜靜待在你旁邊。
這類劇我統稱為「療癒日劇」,不是非得爆哭或大笑才能有感覺,有時候一碗湯、一個眼神、一段沈默,反而讓人更有餘韻。以下這些,就是我心裡頭珍藏的那幾部療癒作品,分享給也喜歡靜靜看劇的你。
看整篇文章有些日劇,讓人一看就上癮
有些日劇,則是會悄悄地潛進你心裡,等你某天失眠或心碎時才赫然發現:「原來它早就住在我心裡了啊。」
我看日劇的時間並不算長,比起從小耳濡目染的美劇、台劇、韓劇,日劇反而是在我人生某個階段才開始出現的救贖。
我記得那年剛剛失戀,心情像洗衣機裡的襪子,被攪得亂七八糟。朋友推薦我一部叫做《昨日的美食》的日劇。我一開始興趣缺缺,想說失戀的人不就是要看那種揪心哭爆的愛情劇才符合情緒嗎?結果第一集我看到主角在廚房裡煮飯,還在意醬油該加幾滴、豆腐要多吸一點味道時,我就不知不覺地被吸進去了。
這部劇不像其他愛情劇那樣大起大落,也沒什麼狗血劇情,有的只是兩個人平淡又溫柔的生活。日常就是主角做菜、吃飯、聊天、偶爾吵架、然後又和好。我當時一邊看一邊哭,覺得:「原來幸福不是浪漫的約會,不是華麗的表白,而是有人願意每天煮飯給你吃,願意問你今天上班怎麼樣。」那個瞬間,我突然對「陪伴」這件事有了全新的理解。
看整篇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