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日劇,則是會悄悄地潛進你心裡,等你某天失眠或心碎時才赫然發現:「原來它早就住在我心裡了啊。」
我看日劇的時間並不算長,比起從小耳濡目染的美劇、台劇、韓劇,日劇反而是在我人生某個階段才開始出現的救贖。
我記得那年剛剛失戀,心情像洗衣機裡的襪子,被攪得亂七八糟。朋友推薦我一部叫做《昨日的美食》的日劇。我一開始興趣缺缺,想說失戀的人不就是要看那種揪心哭爆的愛情劇才符合情緒嗎?結果第一集我看到主角在廚房裡煮飯,還在意醬油該加幾滴、豆腐要多吸一點味道時,我就不知不覺地被吸進去了。
這部劇不像其他愛情劇那樣大起大落,也沒什麼狗血劇情,有的只是兩個人平淡又溫柔的生活。日常就是主角做菜、吃飯、聊天、偶爾吵架、然後又和好。我當時一邊看一邊哭,覺得:「原來幸福不是浪漫的約會,不是華麗的表白,而是有人願意每天煮飯給你吃,願意問你今天上班怎麼樣。」那個瞬間,我突然對「陪伴」這件事有了全新的理解。
我有一個朋友,是日劇重度愛好者,她說她從國中開始就靠著《野豬大改造》《一公升的眼淚》《女王的教室》這幾部日劇長大,這些劇不只是娛樂,更像一種精神糧食。在她最迷惘、最被同儕排擠的時候,《野豬大改造》的堀北真希陪她度過無數個夜晚。
她說:「日劇裡的人物都好認真在生活,即使是一個不起眼的便利商店店員,也會把工作做到極致,這種對小事的執著真的很打動我。」
她的話讓我想到一件事——日劇很少那種「主角光環開到底」的劇情,反而更常出現的是:努力但失敗、想改變卻卡關、熱血但碰壁的故事。像《重版出來!》裡的編輯,滿腔熱血地想推新人漫畫家,卻總是在老鳥面前被潑冷水;或是《大叔的愛》裡職場與愛情的尷尬交錯,明明只是喜歡一個人,卻得面對整個社會眼光的壓力。這些劇本裡的人物不是超人,也不是完美情人,他們就跟我們一樣——尷尬、拚命、常常出糗,但還是繼續活著。
我記得某一次和媽媽一起看《深夜食堂》,她竟然一邊看一邊眼眶泛紅。平常她不是那種愛看電視劇的人,她比較喜歡看旅遊節目或台語新聞。後來我問她怎麼了,她只是淡淡說:「那個客人跟妳阿公以前一模一樣,喜歡吃蛋包飯還不加番茄醬。」我們兩個就這樣靜靜看完那一集,也沒多說什麼,但我知道那晚我們都想起了家裡那個已經不在的身影。
這大概就是日劇的魔力吧——它不需要大聲吶喊,卻能讓你在某個片段、某句台詞中,想起一個人、某段時光、甚至自己。
我也曾經被一部叫《我們由奇跡構成》的劇震撼。主角是一個教大學生的講師,整天研究動物、講話跳tone、常常跟大家格格不入。但他卻有種很奇妙的溫柔與堅持,他會問:「為什麼非得活得像大家一樣才是對的?」那段時間剛好我在換工作,整天壓力爆表,覺得自己總是「不夠好、不夠像樣、不夠別人期待的樣子」。這部劇像一劑緩慢但有效的良藥,讓我慢慢明白:也許我就是我,不需要成為別人定義的成功。
還有一部叫《最棒的離婚》,講的是夫妻之間那些有點荒謬又真實的小戰爭。我一邊看一邊笑出來,因為根本就像是我那對結婚八年的大學好友的翻版。他們吵架內容跟劇中角色幾乎一模一樣,連「為什麼洗完澡不馬上擦乾地板」這種芝麻綠豆的事也能吵一晚。我後來推薦他們去看,沒想到他們居然看完後互相道歉,然後約好下次吵架要學劇中角色一樣冷靜開會討論。雖然他們幾天後又吵,但至少有努力試著更理解彼此。
日劇教會我一件事:人的感情不是靠劇情推進,而是靠細節堆疊。那種「今天吵架、明天就分手」的激烈劇情雖然刺激,但現實生活裡更多的是「今天吵架、明天還是一起買晚餐」。
有一次我生病發高燒,一個人窩在租屋處,覺得世界都灰掉了。我那時候剛好在看《海女》,主角是個有點傻氣卻超有活力的女孩,一心想成為海女(就是下海捕海產的那種)。那劇情說實話有點天馬行空,但看她每天跌倒又爬起來,一邊學潛水一邊跌倒,卻又死命咬牙堅持下去,我突然也覺得:「嗯,雖然我現在躺在床上像條死魚,但等我退燒,我要活得更像樣一點。」
我有一位大學同學,原本是個超愛看美劇的人,他說日劇節奏太慢,看不習慣。結果某天失戀後他陰錯陽差看了《東京女子圖鑑》,結果一整晚沒睡,把整季追完。隔天他傳訊息跟我說:「我以前一直以為女人談戀愛的方式很簡單,結果這部劇讓我開始想了解每段感情背後的糾結。」後來他不只開始懂得傾聽女生說話,還成為身邊最懂給戀愛建議的男性朋友,這轉變我至今還是覺得很酷。
日劇好像總有辦法讓我們對生活多一點感覺,對人性多一點理解。你可以從一部職場劇裡看到努力的意義,從一部愛情劇裡學到包容與理解,從一部家庭劇裡重新反思「回家」這兩個字的份量。
日劇並不總是精緻完美,也有平庸或拖戲的時候,但那份真誠與細膩,總能在你不經意時給你一點力氣、一點溫暖。
有時候我在想,也許我們看劇,不只是為了逃離現實,而是想找回某些早就遺忘的情感。日劇沒有給你一個完美的結局,但它總會讓你覺得:「就算現在很亂、很痛、很不知所措,沒關係,我還可以再撐一下。」
而這,就是日劇最厲害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