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始看日劇

「明知道不可能,卻還是忍不住喜歡上你——我就是這麼笨。」《惡作劇之吻》日本版,1996

「明知道不可能,卻還是忍不住喜歡上你——我就是這麼笨。」《惡作劇之吻》日本版,1996

《惡作劇之吻》不是什麼藝術大作,也不是什麼高評價神劇,甚至如果現在拿出來看,還可能有人會覺得:這演技也太浮誇了吧?這劇情怎麼那麼中二?但對我來說,它卻像一本舊日記,一本我十幾歲時偷偷寫下、然後又怕被發現藏進抽屜深處的舊日記。它代表著一段時光,一種感覺,一場關於「笨拙卻真摯」的青春戀愛幻想。

我第一次看《惡作劇之吻》是在還是學生的時候。那時的我,坐在租書店附設的播放區裡,抱著泡麵味的棉被和剛寫完聯絡簿的疲憊,像發懶一樣看著螢幕上的入江和湘琴。當時根本不知道自己會有多投入,只是想「放空一下」,沒想到,一放就是整整一個晚上。

後來長大了,每次心情低落、工作卡關,或只是單純想找點什麼熟悉的東西來撫慰自己,我就會再重看一次《惡作劇之吻》。有時跳著看,有時從第一集慢慢來,有時只看湘琴哭的畫面,彷彿那個總是眼淚汪汪的小女生,哭的不是她,是我。

最讓我感動的,其實不是戀愛,而是湘琴的堅持。說實話,入江直樹一開始真的很討人厭,冷淡、毒舌、自以為是,很多時候都覺得她根本不值得這樣倒貼。可偏偏湘琴就有一種魔力,她把對一個人的喜歡,變成一種認真的信仰。

在我二十幾歲那段感情裡,我也曾是湘琴。喜歡上一個不太會說愛的男人,總是給我冷冷的背影,卻又在我想放棄時輕輕拉回我。那時候的我,不斷對自己說:「沒關係啊,他是那種不擅長表達的人,但我懂他。」就像湘琴會對著入江直樹冷冷的臉笑一樣,我也傻傻地笑,假裝一切都好。

但其實有很多夜晚,我也是偷偷掉眼淚的。

有一次我朋友問我:「你到底喜歡他哪裡?他真的有這麼好嗎?」

我一時語塞。因為仔細想想,好像也說不出什麼驚天動地的理由,只是心裡某個地方,就是莫名地覺得,如果是他,我可以。

當然那段感情最後還是沒有結果。但我沒有怨,也沒有後悔。因為每一次真心的付出,都讓我更加認識自己。而《惡作劇之吻》陪我走過的,是那些「知道沒什麼希望,卻還是願意嘗試」的日子。

長大後重看這部戲,最有感的其實是湘琴的「厚臉皮」。以前覺得她勇敢、傻得可愛,現在卻覺得她簡直是某種心理學奇蹟。要喜歡一個人這麼久、不動搖,還要被這樣冷言冷語地對待還不放棄,這種執念,只有曾經深陷的人才懂。

我曾以為自己已經不再相信童話式的愛情,直到有一次,我在捷運上看到一個女生在看《惡作劇之吻》,她邊看邊笑,眼睛閃閃發亮,我才驚覺——那份少女心,其實我們一直都有,只是藏得比較深。

有些日劇會讓你覺得「這不現實」,但《惡作劇之吻》讓我明白,感情從來都不該只是理性分析。如果我們每次喜歡一個人,都要考慮收入、背景、個性契合度,那還有什麼浪漫可言?

在這部戲裡,我看到的不只是戀愛,而是一個人願意為自己相信的愛,一次又一次跌倒,一次又一次站起來。這份不計代價的執著,也許很多人看了會皺眉,但我卻敬佩。

我記得某一集裡,湘琴被入江罵哭,她蹲在地上大哭的樣子讓我心疼又想笑。因為我也曾經那樣——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,為一段無疾而終的感情哭得不能自己。可隔天,又照樣打起精神,假裝什麼都沒發生。

這部戲之所以值得重看,是因為我們每次看的自己都不一樣。

高中的我,看見的是心動;
大學的我,看見的是堅持;
剛出社會的我,看見的是現實;
而現在的我,看見的是,那個曾經相信愛情可以改變一切的自己。

我想對那個自己說:謝謝你曾經那麼傻、那麼真。即使後來你發現,不是每份努力都會有回報,不是每個喜歡都能變成在一起,但因為你曾經那麼勇敢,才讓我學會,在愛裡不後悔。

現在回頭看《惡作劇之吻》,我已經不會像以前那樣激動,但我還是會微笑。

因為它提醒我,曾經有個我,會為一個冷冰冰的笑容開心整天,會為一個不經意的眼神反覆回味,會為一句話在筆記本上寫十遍——那樣的我,不完美,卻真實極了。

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部「惡作劇之吻」。
它不是最精緻、最完美的作品,卻是在你最需要的時候,默默陪伴你的故事。

就像愛情本身,不需要別人理解,只要自己心裡知道,那就足夠了。


 
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
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
 
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
 
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

 最後更新時間 2025-10-03 要更新請點這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