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吉高由里子
吉高由里子一直以來都擁有獨特的螢幕魅力與不可取代的存在感,無論是輕鬆詼諧的戀愛喜劇,還是深刻動人的社會寫實劇,她總能將角色詮釋得立體且真實。從早期的鬼靈精怪、帶點叛逆氣質,到後期漸漸散發出成熟、自信與溫柔兼具的韻味,她的每一次登場,幾乎都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。

在《交換戀人》裡,那位想自殺的少女畫家以迷離又極端的情緒勾動觀眾心弦,彷彿一株脆弱卻渴望愛的罌粟花。而到了《東京DOGS》,她搖身一變成為關鍵性的神秘女子,舉止中充滿不確定與曖昧氣氛,成功為整部劇增添懸疑色彩。這兩部戲劇所展現的吉高由里子,帶有一種混亂又吸引人的特質,像是愛情與危險之間的平衡木。
隨著演技日益精進,她在《美丘》裡的表現堪稱震撼人心,面對死亡的勇敢與率性讓角色既耀眼又令人心疼。觀眾隨著她的每一個微笑、每一次流淚,一起經歷生命最後的溫柔掙扎。這樣的她,極度真實,也極度動人。
《美女沒人愛》裡的吉高由里子更是展現出都會女性在愛情與工作間搖擺的寫照,演繹方式自然細膩,連一夜情後的那抹空虛都讓人不禁心疼。而《破案天才伽利略2》中的菜鳥刑警「岸谷美砂」一角,更凸顯她直率卻又不失理性的表演功力,與福山雅治的對手戲火花四射,令人拍案叫絕。
來到NHK晨間劇《花子與安妮》,吉高由里子用她那富有穿透力的聲音與清澈堅定的眼神,成功將花子這位真實存在的女性演繹得鮮活可感。角色從少女蛻變為母親,從學生走到職業女性,每一階段的表現都極具說服力,難怪能在收視率與觀眾口碑上雙贏,並奠定她在日本影視界的重要地位。
她在《東京白日夢女》的表現則是另一個亮點,飾演的「倫子」滿是煩惱又可愛,一如許多現代女性面對愛情與現實的矛盾心情。即使有著三十而立的焦慮,仍不放棄追尋幸福的可能性。這樣的角色讓人覺得親切又熟悉,也顯現出吉高由里子掌握情緒轉換的成熟能力。
《我要準時下班》中的「東山結衣」則讓許多職場觀眾產生共鳴,她用溫柔卻堅定的語氣,勇敢表達自己拒絕過勞與無謂競爭的信念,這樣的角色放在當代日本的職場環境中,格外具有啟發性。
在《不知道也無妨》中,她不再是以往被動接受命運的角色,而是勇敢追求真相的女記者。角色的複雜性與多層次表現,使得吉高由里子在這部作品中展現更多面向的演技,特別是面對親情與真相衝突時的掙扎,非常打動人心。
最後一部《危險維納斯》,再次讓觀眾看到她既可甜美又可狡黠的「雙面性」。身為弟媳的她既神秘又魅惑,在懸疑與浪漫之間穿梭自如。她的笑容帶著一點謎樣感,但卻不讓人覺得疏離,反而更想接近與理解她。
從這些作品中不難看出,吉高由里子不僅擁有美麗的外貌與深邃的眼神,她更具備強大的角色消化力與情緒轉譯力。每一個角色都像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,不論是歡笑、淚水、痛苦還是勇敢,都那麼令人信服。
她的可塑性,讓她既能演出喜劇,也能詮釋悲劇;既能是天真少女,也能是歷經風霜的成熟女性。這些角色之間的變化與轉折,正是她一路走來最讓人佩服的地方。觀眾或許會被她的外貌吸引,但真正打動人心的,是她那份細膩與真摯,讓人看見角色背後的靈魂。
吉高由里子的每一部作品,彷彿都是她人生旅程的印記。從2009年初嶄頭角,到如今成為日本演藝圈的實力派女星,她的成長與變化也與觀眾一同前行。每當螢幕上再次出現她的身影,總讓人期待她會帶來怎樣全新的驚喜。
不管是青春的叛逆、美麗的瘋狂、理性的勇氣,還是柔軟的堅強,吉高由里子總有辦法在鏡頭前化為那個最適合角色的靈魂,也因此,每一種面貌的她,都是那麼令人難忘、值得珍藏。
日文自學的心路歷程
我學日文的動機,說來有些有趣。那時候,我其實並沒有特別的需求,也不打算去日本留學。我的最初動機,單純來自於對日本文化的喜愛。從小到大,我對動漫、電影、音樂等日本流行文化充滿了興趣。每當聽到那些熟悉的日文歌曲,看到動漫角色在螢幕上激動地大喊時,我總會有一種想要理解這些語言的衝動。
一開始,我只是隨便學了幾個日文單詞,像是「こんにちは(你好)」、「ありがとう(謝謝)」這些常見的詞彙,當時覺得這樣就已經很酷了。可是,隨著時間的推移,我發現這樣的學習方式有些過於表面,無法滿足我對深入理解日本文化的渴望。這時,我決定要真正學會日文,並且能夠聽懂那些原汁原味的日本動漫和電影,而不只是依賴字幕。
一起來學習吧!有些日劇,讓人一看就上癮
有些日劇,則是會悄悄地潛進你心裡,等你某天失眠或心碎時才赫然發現:「原來它早就住在我心裡了啊。」
我看日劇的時間並不算長,比起從小耳濡目染的美劇、台劇、韓劇,日劇反而是在我人生某個階段才開始出現的救贖。
我記得那年剛剛失戀,心情像洗衣機裡的襪子,被攪得亂七八糟。朋友推薦我一部叫做《昨日的美食》的日劇。我一開始興趣缺缺,想說失戀的人不就是要看那種揪心哭爆的愛情劇才符合情緒嗎?結果第一集我看到主角在廚房裡煮飯,還在意醬油該加幾滴、豆腐要多吸一點味道時,我就不知不覺地被吸進去了。
這部劇不像其他愛情劇那樣大起大落,也沒什麼狗血劇情,有的只是兩個人平淡又溫柔的生活。日常就是主角做菜、吃飯、聊天、偶爾吵架、然後又和好。我當時一邊看一邊哭,覺得:「原來幸福不是浪漫的約會,不是華麗的表白,而是有人願意每天煮飯給你吃,願意問你今天上班怎麼樣。」那個瞬間,我突然對「陪伴」這件事有了全新的理解。
我有一個朋友,是日劇重度愛好者,她說她從國中開始就靠著《野豬大改造》《一公升的眼淚》《女王的教室》這幾部日劇長大,這些劇不只是娛樂,更像一種精神糧食。在她最迷惘、最被同儕排擠的時候,《野豬大改造》的堀北真希陪她度過無數個夜晚。
看整篇文章我特別喜歡那種慢慢來、不吵不鬧的日劇。
你可以放著它播,去洗個衣服、煮個麵、滑個手機,甚至不小心睡著了也不會覺得錯過了什麼。不是因為劇情無聊,而是它們節奏溫柔,不急著帶你去哪,只是默默陪著你,像深夜的貓一樣靜靜待在你旁邊。
這類劇我統稱為「療癒日劇」,不是非得爆哭或大笑才能有感覺,有時候一碗湯、一個眼神、一段沈默,反而讓人更有餘韻。以下這些,就是我心裡頭珍藏的那幾部療癒作品,分享給也喜歡靜靜看劇的你。
看整篇文章有些日劇,讓人一看就上癮
有些日劇,則是會悄悄地潛進你心裡,等你某天失眠或心碎時才赫然發現:「原來它早就住在我心裡了啊。」
我看日劇的時間並不算長,比起從小耳濡目染的美劇、台劇、韓劇,日劇反而是在我人生某個階段才開始出現的救贖。
我記得那年剛剛失戀,心情像洗衣機裡的襪子,被攪得亂七八糟。朋友推薦我一部叫做《昨日的美食》的日劇。我一開始興趣缺缺,想說失戀的人不就是要看那種揪心哭爆的愛情劇才符合情緒嗎?結果第一集我看到主角在廚房裡煮飯,還在意醬油該加幾滴、豆腐要多吸一點味道時,我就不知不覺地被吸進去了。
這部劇不像其他愛情劇那樣大起大落,也沒什麼狗血劇情,有的只是兩個人平淡又溫柔的生活。日常就是主角做菜、吃飯、聊天、偶爾吵架、然後又和好。我當時一邊看一邊哭,覺得:「原來幸福不是浪漫的約會,不是華麗的表白,而是有人願意每天煮飯給你吃,願意問你今天上班怎麼樣。」那個瞬間,我突然對「陪伴」這件事有了全新的理解。
看整篇文章